来源:Liya的种草手记股票配资公司网站官网
最近,韩国的“只看脸相亲”可太火了,成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。
简单来说,就是在相亲活动开始前,主办方会先对报名者的照片进行“外貌审查”,只有通过的人才能参加派对。
活动中大家也被禁止透露职业信息,纯纯主打一个“只看脸”。
这么听起来,是不是觉得这标准还挺严苛的?
但让人意外的是,报名情况异常火爆。
一家主办方透露,从今年3月开始就收到了超过5.7万份申请,平均每月约3000人报名,然而最终合格率仅为27%。
图注:活动现场图
为啥这看似“肤浅”的相亲模式,能在韩国年轻人里掀起这么大的风浪?
展开剩余88%其实,韩国统计厅发布的《2024年社会调查》里藏着答案。
数据显示,回答“必须结婚”的比例,已经从2008年的68%降到了2024年的52.5%。
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,年轻人自然更看重恋爱里那种“本能的吸引”,说白了,就是看脸。
毕竟颜值带来的心动,可是藏不住的。
有趣的是,这种“看脸”的逻辑,在广告圈里同样屡见不鲜。
就像消费者对品牌的第一印象,往往也是从视觉开始。
品牌们为了抓住消费者的眼球,那可真是各显神通,和相亲时努力展现自己的外貌没啥两样。
1
“看脸”的风,吹遍了相亲角和广告圈
“只看脸相亲”能引发关注,本质上击中了现代人高效筛选、快速决策的痛点。
这与广告和品牌营销长期践行的“第一眼规则”如出一辙。
就拿品牌海报来说,为啥那么多品牌砸重金请明星,还把海报拍得跟电影大片似的?
道理很简单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好看就是最低成本让消费者停下脚步的理由。
毕竟谁不喜欢欣赏美的事物呢?
图注:汕尾陆丰Jennie大海报
明星自带的高人气和高颜值,能迅速吸引粉丝和路人的目光,再加上精美的海报设计,就像相亲时对方长得赏心悦目,自然能让人愿意多瞧几眼,进而对品牌产生兴趣。
侵占人们大部分时间的短视频内容,也是出于相同的道理。
前3秒绝对是黄金时间,内容创作者们都绞尽脑汁要搞出点大动静。要么弄出夸张的表情,冲击观众的视觉;要么展示抓眼的画面,迅速勾起观众的好奇心。
这和相亲时“对方好看”一样,都是为了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,被消费者多看一眼。
比如一些美食短视频,开头就展示色泽诱人、热气腾腾的美食,瞬间就能抓住吃货们的胃;还有美妆短视频,前3秒可能是模特使用产品后惊艳的妆效,让人忍不住想继续了解是怎么做到的。
广告行业早已深谙此道:颜值是第一生产力。
研究表明,人类大脑处理图像的速度比文字快6万倍,90%传入大脑的信息都是视觉化的。
但问题在于,无论是相亲还是广告,过度依赖“第一眼”都可能造成误导。
正如那些使用明星照片相亲的案例。有人被介绍“易烊千玺”,有人被推荐“王一博”,更有人收到老牌明星狄龙的黑白照片。
这种“照骗”现象在广告界同样普遍。
许多网红产品靠包装火了一阵,消费者买来拍过照就再也不回购,因为产品的里子无法真正留住人心。
这就像相亲只看脸的人,最后可能发现,颜值是入场券,但能不能处下去,看的是性格。
广告里,视觉是敲门砖,但能不能留住用户,看的是产品能给用户提供什么价值。
2
标签化陷阱,当颜值成为唯一标准
韩国人在相亲时喜欢用颜值给人贴标签,而广告圈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,甚至玩出了各种花样。
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触达用户内心,还可能引发用户的反感。
如不少商家把颜值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,给产品贴上“网红同款”“高颜值必入”“ins风神器”的标签,就敢把成本全堆在包装和营销上,至于产品本身的品质、用途全靠糊弄。你看那些摆在便利店货架上的高颜值零食,透明包装袋里装着颜色鲜艳的饼干,印着“日式海盐风味”“网红曲奇”的字样,可咬一口全是工业香精的甜腻,饼干渣掉得满手都是。
图源:小红书
还有那些号称“少女心炸裂”的美妆蛋,粉粉嫩嫩的外形裹着劣质海绵,上妆时要么吃粉吃到心疼,要么涂得满脸斑驳。商家算准了消费者会被颜值标签冲昏头,先把钱赚到手,哪管你买回去是实用还是闲置。更鸡贼的是,这些商家还会给“颜值溢价”套上各种高大上的壳子。比如一款平平无奇的玻璃杯,印上几个抽象图案就叫“艺术联名款”,价格翻三了数倍;一个普通的帆布包,绣个小logo就贴“小众设计”标签,卖得比真皮包还贵。
图源:淘宝他们摸透了当下不少人的消费心理,比起“好不好用”,更在意“拿出去有没有面子”“发朋友圈能不能被夸”,于是干脆把产品做成“颜值标本”,反正只要标签够吸睛,总有消费者愿意为“第一眼心动”买单。可消费者终究不是傻子。就像你在网上刷到“神仙颜值”的网红店,兴冲冲跑去打卡,结果发现菜难吃还贵,下次绝对不会再去;买过一次“颜值大于实力”的产品,踩过坑后再看到类似标签,只会下意识划走。商家要是一门心思钻在“标签化”的死胡同里,只靠颜值收割流量,早晚得被消费者用脚投票。毕竟“买椟还珠”的故事听着新鲜,真轮到自己当那个“冤大头”,谁也不会乐意。
3
从看脸到走心,广告营销如何破局?
韩国相亲中,也有人在派对上抛开“颜值预设”,最后因为聊得来而成功牵手。
广告界也一样,真正能让人记住的品牌,都懂得第一眼吸引,长久靠共鸣。
下面罗列几个可借鉴的思路:
第一,让颜值服务于内核。
农夫山泉的广告画面永远是雪山森林,不是为了拍风景,而是告诉你“我的水是天然的”;无印良品的包装极简,不是为了省设计费,而是传递“去冗余,重本质”的生活态度。
图源:@农夫山泉
彭小东提出的视觉锤和语言钉概念很有参考价值。
视觉锤通过独特的视觉设计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;语言钉则是用简洁有力、朗朗上口的广告语,将品牌核心信息深深钉入消费者心中。
第二,把用户当聊天对象而非筛选对象。
宜家从不硬推“买这个沙发”,而是搭出一整个小客厅,让你自己逛着逛着想:“我家也能这样”。
图源:小红书
关键在于让用户觉得“这个品牌懂我”,自然愿意主动多了解一下。
第三,接受不完美,反而更真实。
有护肤品品牌广告直接让明星素颜上阵,说“晶透素颜就是我的底气”。这种真实感反而比过度修饰的广告更能建立信任。
广告的真实感,才是最好的第二印象。
4
别让广告只剩颜值空壳
韩国庆熙大学教授金重白警告,类似“外貌审核制派对”的活动可能加剧“外貌至上主义”带来的负面效应。
同样,营销领域也不能只停留在颜值表面。
美学营销不仅仅是追求产品的美感和品质,更重要的是要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。
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文化价值观,将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起来,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情感认同和归属感。
广告圈每天都在实践“颜值筛选”,但最高明的技巧是让用户感觉不到技巧。
韩国相亲的参与者最终会发现,颜值能开启对话,但维持关系需要更多真实的东西。
品牌们也该明白,用户不想在广告里只当流量数据,就像没有人愿意在感情里只做颜值工具人。
毕竟,再精准的算法,也算不出真心;再精美的包装股票配资公司网站官网,也藏不住产品的本质。
发布于:北京市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