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小亢中国配资论坛
“上大学才发现不会交朋友”?近日,媒体的一篇报道引发网友讨论,报道中提到,05后已经步入大学校园,而当他们从高中的象牙塔走向大学的小社会中,才发现除了学习成绩之外,社交原来也不容易。与之类似,此前“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”这一话题,也曾登上过热搜。“不会社交”似乎已经成了不少青年人共同面临的成长困境。
如今,“社交”这个词常常被拿来讨论。成年人在现实发展中逐渐意识到,社交不仅是传统观念中的“交朋友”“应酬”,还是决定一个人未来职业、婚恋等发展的关键因素。在有些职业中,社交能力甚至能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。很多网友笑称,“工作了才发现,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吃香多了”。
这倒不是说性格内外向有高低之分。当然,“善于社交”也不等同于“性格外向”,很多内向者同样善于建立深入而稳定的人际关系。值得思考的是,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将社交视为一种“自然而然”就会的能力,忽略了对孩子社交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,而社交能力恰恰是可以后天培养、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的。
不少家长在中小学时期就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类活动,这其实也是重视早期社交教育的体现。在教育理念的转型期,我们要摒弃一些错误的观点,比如认为“社交是不务正业”“学习社交就是功利”。实际上,社交可以帮助人格全面发展,也可以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多元。但凡事过犹不及,我们也要警惕另一种极端现象,把社交视为孩子未来“拓展人脉”的工具,盲目组织大量联谊、社团等过度“卷社交”的活动。
同时,在数字化时代,我们也要关注线上交友对线下真实交往的影响。05后大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,每天大量使用线上社交平台,在虚拟空间中与好友联系交往,可能会存在“把网络形象当作自己的真实形象”“把点赞、评论、拉黑等网络交往代替真实的线下交往”等现象。
这些误区和现象也提醒我们思考,我们既不能“窄化”社交,把它简单理解为技巧训练或人脉拓展,也不应完全放任、不加引导。好的社交教育应该是融入日常生活的、春风化雨的,教育者应成为引导者和支持者,为同学们示范健康的交往方式,帮他们自然地融入身边的圈子。当前,一些大学开设“恋爱课”“社交课”正是对青年社交需求的积极回应,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将社交素养的培养融入社团活动、心理辅导、宿舍文化建设等场景中,为学生们组织更多有趣有用的线下交往活动。
大学不仅是求知的殿堂中国配资论坛,也是社会化的预备课堂。大学生们不妨将社交视为探索兴趣、锻炼表达、学会合作的成长机会,加入一个感兴趣的社团、参加几次线下活动、敞开心扉与室友同学增进感情,让大学时光不仅收获知识,更收获温暖、支持和一辈子的伙伴。
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